人的一生自从出生哺乳以来,开始是孩提,之后是长大,之后是强壮,一天盛一天,为什么四十岁以后,饮食供养和从前一样,而人却一天天的走向衰弱?
“人们活着的时候,回视夏天昆虫的短命而后笑,认为这种动物的从生到死,何等短暂啊!却不知我们人类其实像这种动物一样罢了。当他入胎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的寿数了。所说一定的寿数,就是禀受的元气。看它看不见,求它求不到,它附在气血里边,主宰气血之前。它在人成形的时候,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数。好比把木柴放到火上,开始燃烧的时候火苗好小,渐渐的时间久了火焰就猛烈起来,木柴烧完了,火焰便熄灭了。它的燃烧有时间的长短的不同,是因为木柴的质地有坚硬和松软的不同。所以一生没有疾病的人,等到自身的元气自然消耗完了便死亡,这就是所说的享尽天年。至于有疾病的人,如果元气没有受伤,即使病重也不会死亡,如果元气受伤,即使病轻也会死亡。然而其中又有分别:有的是先损伤了元气然后生病的,这是不可以治疗的;有的是因为生病损伤了元气的,这是不可不预防的;也有由于错误治疗而损伤到元气的,也有元气虽然受伤却不严重,还可以保全的。因此诊断疾病判断病人死活的医生,不是看疾病是轻是重,而是看元气是存是亡,就百分之百地没有差错了。”
“至于所说的元气,寄托在什么地方?五脏都有五脏的真精,这些是元气的分支。而元气的根本存在的地方,就是《道经》所说的“丹田”,《难经》所说的“命门”,……。阴阳开合就存于这里,呼吸出入系于这里。它虽然没有火却能让全身都温暖,没有水却能让五脏都润泽。只要这里一线不断,生命就一刻不死,都是依赖这个。”
人参在中药资源中是公认的“补气第一”,上文作者徐灵胎也专门写有一篇《人参论》,特别强调:“人参用之而当,实能补养元气,拯救危险……”清朝乾隆皇帝将其封为“仙丹”,还曾亲笔御书一首《咏人参》的诗。诗云:“性温生处喜偏寒,一穗垂如天竺丹。”
据《上用人参底簙》记载:自乾隆六十二年十二月初一始,至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止,皇帝共进人参三百五十九次,四等人参三十七两九钱。
乾隆几乎每日都要服用人参,年迈时气色仍然非常好。外国人觐见乾隆爷时,曾记载了当时乾隆八十三岁的模样。“观其风神,年虽八十三岁,望之如六十许人,精神矍铄,可以凌驾少年;饮食之际,次序规则,严其肃,殊甚惊异。”
乾隆朝的《人参底簿》便记载了清宫皇室大量食用人参的案例。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,在临终前半年,开始峻补人参;乾隆宠妃和卓氏,也就是传说中的“香妃”,在临终前一个月,专门增服人参珠子散;乾隆皇五子永琪,在临终前服用人参拾伍两五钱。由此也可见,御医们意在用人参来大补元气,起回阳救逆之效。
《元气存亡论》译文